青年就業薪情差
--對未來信心度下降、海外就業意願度高
2013年草根影響力文教基金會就曾針對「青年目前就業現況及對未來工作期待」做過調查並提出應強化產學合作、全時實習、創業教育及推動就業媒合平台等建議。而今為提升青年之就業能力,我們已見各大專院校開始推動「業界實習」制度,鼓勵學生在專業課程修得一定學分後,得透過學校安排至系所相關領域之企業實習,增加職場的適應力與競爭力,而政府亦推動「青年就業旗艦計畫」,提供相關訓練課程,結束後亦提供參加青年朋友工作面試及錄訓機會。然而,政府與教育單位所作的就業配套是否有效提升青年就業能力與信心?
根據行政院主計處最新資料顯示,2016年5月青年失業率為3.84%,相較2013年5月的4.06%降低0.22%,而勞動力參與率亦從2013年5月的58.25%提升為2016年5月的58.63%,因此,草根影響力文教基金會特與醒吾科技大學合作委託波仕特線上市調網,調查1,070位18~40歲青年,對於目前就業的看法。然而,此次調查結果發現,青年對於自己未來就業之信心度有下降趨勢,而赴海外工作意願有上升的趨勢,相關調查結果摘述如下:
一、 有78.1%受訪者表示就讀大學時有打工經驗,一半以上(57.8%)的打工族每月收入低於1萬元。大學生不能如期畢業而延畢者佔13%,大學畢業後的最優先選擇為就業,佔65.3%;選擇國考或就業考,佔10.1%。
二、 在學生期望畢業後第一份全職工作月薪,平均值是34,760元,而已畢業就業者之實際月薪是28,440元,期望與實際的差距為6,320元。國立大學與私立大學在學生的期望畢業月薪差距是4,766元,畢業生實際月薪差距是4,230元。
三、 在學生中,不知道教育部所設立之「大專校院就業職能平台(UCAN)的比例為54.4%,知道的比例是45.6%,知道使用過但沒實質幫助佔12.3%,知道使用過且認為對於就業選擇有幫助的比例只有5.6%。
四、 44.5%受訪者表示參加過「就業博覽會」,其中59.6%受訪者認為就業博覽會對促進整體就業有幫助;亦有16.0%受訪者認為無幫助。
五、 在對找工作謀職最有幫助項目,依序為:外語能力(35.4%)、專業證照(27.7%)、人脈關係(22.8%)。
六、 超過半數(51.9%)的青年人願意赴海外就業,年齡層愈低的青年人到海外就業的意願愈高:18~24歲(68.5%)、25~29歲(56.8%)、30~34歲(50.8%)、35~40歲(41.2%)。
七、 有43.1%受訪者表示未來有創業打算,此比例(43.1%)相較於三年前年所作之調查比例(39.4%)高。
八、 過半的受訪者(53.0%)對自己未來的工作前途與前景有信心,然而此信心比例較三年前的信心比例(65.1%)為低。
針對此項調查結果, 草根影響力文教基金會提出以下三點建議:
一、 配合政府新南向政策,學校教育及各種職訓機構,應提供各種外語課程訓練,協助青年人海外就業能力與競爭力
青年人對自己未來的工作前途信心度,相較於三年前已下降12%,當國內沒有更好的就業機會情況下,年齡層愈低的青年人願意赴海外就業的意願愈高,而就業謀職最重要的是外語能力,配合政府的新南向政策,學校教育及各種職訓機構,應提供各種外語課程的訓練,利用國內東南亞語系新住民的資源,培植青年人海外就業能力與競爭力。
二、 協助青年人的職涯輔導與適性發展、強化青年人對職場就業資訊之瞭解,協助青年與職場的媒合
根據調查結果,教育部除成立UCAN平台外,亦提供許多增加青年對職場就業資訊之平台與管道,惟仍有超過5成在學生不知道有該平台,建議政府應透過學校加強宣導就業輔導之管道,協助青年人的瞭解自己適性發展,增進就業媒合機會。
三、 對青年人除了輔導就業外,也應輔導創業,給予創業教育與創業技能,培養青年人創新與創意的概念
全球興起創業的風潮,即使其吸引許多年輕人趨之若鶩,但也令許多人望之卻步。政府對青年人除了輔導就業以外,也應輔導創業,建議政府提供青年創業基礎設施,對有潛力的青創案例,直接參與投資,協助青創業者在創業初期順利取得資金來源,進而提升青年創業意圖,有效增加國內青年創業成功比例。
草根完整調查報告:20160713_調查報告_青年就業調查
----------------------------------------------7月14日網路媒體報導----------------------------------------------
----------------------------------------------7月14日電視媒體報導------------------------------------------
------------------------------------------7月14日平面媒體報導---------------------------------------------------
------------------------------------------7月15日平面媒體報導---------------------------------------------------
政府加稅應考慮租稅公平與民眾感受
稅收向來是政府的主要財務來源之一,雖然有許多人認為台灣的稅金過高,事實上,諸如《營所稅》等,台灣甚至比世界各國平均低。加上高齡化社會的來臨,政府之財政及社會福利政策亦面臨轉型的考驗。為因應高齡人口的照護問題,台灣目前已通過《長照法》,但其主要財源仍在研議中,引起各界的關注。在房地稅制方面,為抑制高房價,政府不斷進行不動產稅制改革,今年初上路的房地合一新制、及近來備受爭議的房屋稅等,在景氣不佳、物價飛漲、薪資所得卻沒有同等漲幅的情況下,台灣民眾對於政府加稅或增費之政策有何想法與感受?
對此,草根影響力文教基金會特與醒吾科技大學合作委託波仕特線上市調網,調查1,043位20歲以上民眾,對於《營所稅》、《綜所稅》、《富人稅》、《長照法》稅制、《房地產》稅制等的看法,相關調查結果摘述如下:
一、 《營所稅》方面:目前世界各國平均《營所稅》率為 25%,而台灣《營所稅》率為 17%,若為達到租稅公平與提升國家競爭力,有14.3%的民眾非常同意提高台灣《營所稅》率,有31.2%同意,合計達45.5%。而不同意有15.4%,非常不同意有6.4%,合計只有21.8%,32.7%無意見。在本次查樣本中,沒有經營企業者達95.1%,故顯然多數的民眾較贊成提高《營所稅》率。
二、《綜所稅》方面:目前台灣個人《綜所稅》最高是 45%,有24.5%民眾非常同意降低個人《綜所稅》,有34.1%同意,合計達58.6%。而不同意者10.3%,非常不同意者3.2%,合計只有13.5%,27.9%無意見。對年收入在200萬以下達92.4%的受訪樣本中,降低所得稅率受到多數民眾歡迎。
三、《富人稅》方面:對於《所得稅法》修法後,若將綜合所得淨額超過 1000 萬元者所得稅率由40%調整為45%(亦稱為富人稅),是否能縮短貧富差距並達到租稅公平?有30.2%的民眾非常同意,38.9%同意,合計達69.1%。而不同意6.3%,非常不同意1.2%,合計只有7.5%,23.4%無意見,這表示民眾十分支持《富人稅》。此外,中央政府對於《富人稅》預計採取新的配套作法,如減免國際高階人才工作一定期間的綜所稅,是否能吸引其來台及留才?有12.2%民眾非常同意,38.3%同意,合計達50.5%。而不同意者12.7%,非常不同意者3.0%,合計只有15.7%,33.8%無意見。這表示民眾還是很贊同運用減免綜所稅方式來吸引國際人才。
四、《長照法》方面:對於《長照法》的財源,政府以何種制度方能長久支應?28.8%的民眾認為應採用「長照保險制」;18.2%認為應採用「長照稅收制」;38.8%認為應採用「兩者混合制」。此外,對於政府規劃《長照法》稅收制的財源應從何而來?有31.8%的民眾認為,應將遺贈稅從10%提高為20%,佔比最多達31.8%;其次為將營業稅從5%提高為5.5%,有28.4%,採房地合一亦有23.7%,採公務預算有22/1%,亦有21.9%民眾認為無任一財源得以長期支應。
五、房地稅制方面:對於今年各縣市政府陸續調漲「公告地價」,有40.4%的民眾認為有助於抑制房價,9.9%認為絕對有幫助,合計達50.3%。對於《老屋加稅》的看法,有51.9%民眾認為應落實稅基改革,而非稅率調整;32%民眾則認為應與《房地合一持有稅》合併改革;14.5%的民眾則支持《老屋加稅》立法通過;18.4%則表示無意見。對於各縣市政府正推動的《老屋加稅》及《新屋稅制》,未來民眾所要負擔的稅賦,認為兩者沒有差別,皆會增加稅賦的民眾最多,達43.5%。此外,若要有效抑制房價且又不影響房市買氣的有效政策,有22.7%的民眾認為課豪宅稅;15.5% 的民眾認為是囤房稅;14.3%的民眾認為是實價課稅。
針對此項調查結果, 草根影響力文教基金會提出以下三點建議:
一、適當調整《營所稅》、《綜所稅》與《富人稅》以提高國家競爭力、吸引國際人才:
目前台灣《營所稅》率為 17%,遠低於世界各國之平均《營所稅》稅率25%,為達租稅公平、提高國家競爭力,且為政府財政挹注收入,建議適當調整《營所稅》。另一方面,個人薪資所得成長遠不及物價飛漲,個人所得稅有過高之虞,應予以適當調降。但對於淨額所得超過1000萬者應課以《富人稅》,以縮短貧富差距;不過,《富人稅》亦應實施配套措施,對國際高階人才建議減免一定工作期間的綜所稅,以吸引、留住國際優秀人才。
二、 《長照法》採「長照保險制」與「長照稅收制」可採混合制,並考慮多種財源來因應:
因長照保險制可能受經濟景氣及人民繳費意願影響,且惟恐雇主將保險費轉嫁給勞工。目前政府擬提高相關稅收作為長照稅收財源,但不論是遺贈稅、房地合一稅、公務預算…等,均有富人可能出走海外、及其他公務預算排擠的疑慮,因此,建議政府或可採混合制,並審慎評估長照之財源,且推廣長照觀念,讓民眾及社會各界在財源與心理層面有所因應與調整,以免未來被長照被拖垮。
三、重新檢視、調整房地稅制,避免過度加稅而傷及自住民眾:
近年來政府大力實施房地稅制改革,除了今年上路的房地合一稅之外,公告地價、房屋稅也陸續喊漲,在房市不景氣的情況下,不管老屋、新屋稅金皆大漲,不但讓投資客退場,也傷及自住的民眾;同時,也影響民眾購屋意願,進而使房市大受影響。建議政府重新檢視房地稅制,以避免過度加稅讓民眾喘不過氣。
稅收雖然是政府財政主要來源之一,但應在客觀、合理,且兼顧民生問題等眾多條件之下,才能發揮最大的綜效。在經濟不景氣、高齡化社會來臨之際,如何善用《長照法》、重新調整房地稅制,並適當調整營所稅、綜所稅,將是新政府能否贏得民心的重大關鍵。
「一例一休」應彈性調整 兼顧勞雇雙方利益
2017年新春,政府諸多新制上路,其中,以「一例一休」制度引發爭議最大;攸關勞資雙方權利與義務的「一例一休」新制上路後,不僅勞工一頭霧水,連資方也亂了陣腳。各行業中,衝擊最大的莫過於餐飲服務業;根據人力銀行統計資料發現,國內的餐飲住宿業人事費用增加亦需徵才補人。另一方面,企業因應人事成本增加而導致物價上漲,也令民眾大喊吃不消。「一例一休」制度看似為勞工爭取該有的權益,但新制除了引起社會各界爭議不斷外,更有引發多方對立之疑慮。
新制上路至今,民眾的看法與觀感如何呢?草根影響力文教基金會委託波仕特線上市調網,調查1,102位20歲以上民眾,對於「一例一休」制度的看法。相關調查結果摘述如下:
一、 生活層面的影響:「一例一休」上路後,民眾在添購年貨進行汰舊換新之際,有78.2%的民眾「感受到物價上漲」之壓力,僅有7.1%的民眾「沒有感受到物價上漲」之壓力。此外,面對各產業的服務型態將有所轉變,例如週末休診、假日郵局不上班、假日不宅配與不外送等,則有64.9%的民眾表示因而感受到生活不便利,僅有14.9%的民眾「沒有感受到生活不便利」。
二、 工作層面的影響:有50.0%的民眾表示所從事的行業已受到「一例一休」的影響;亦有29.8%的民眾表示「沒有因此受到影響」。此外,有42.7%的民眾表示「一例一休」上路後,無助於提升勞工工作條件與保障;亦有28.3%民眾表示仍有助提升其工作條件與保障。至於今年公司所發放的年終獎金部分,有67.1%的民眾表示和去年相同,亦有26.1%的民眾表示今年年終獎金因公司為因應「一例一休」上路,而較去年低。
三、 勞雇關係的轉變:「一例一休」上路後,63.7%的民眾表示,擔心業者為降低人事成本,將要求員工「依法休假」或「增加工時」,導致「變相減薪」;14.1%的民眾則不擔心上述情況。此外,有68.1%的民眾表示,該法規造成工時僵化、缺乏彈性,使勞雇關係陷入緊張;僅7.6%民眾表示勞雇關係不會因此陷入緊張。至於「一例一休」上路後,有39.1%的民眾認為企業雖然可能會漲價,而勞工有可能因此獲得增加加班費或實質休假等回饋;而認為不會因此獲得實質回饋者亦有39.4%。
針對此項調查結果, 草根影響力文教基金會提出以下三點建議:
一、 政策應兼顧彈性與經濟發展,政府應持開放態度與企業溝通:
政府推動新政策,若為顧及勞工健康及權益,立意固然良好,但若缺乏全盤考量就匆促上路,難免引起爭議。因為產業類型不同,勞工之工作服務型態亦不同,「一例一休」新制上路,強硬要求所有行業都比照辦理,不但大大造成企業經營的衝擊,導致人力安排困難及成本增高,亦會變項的導致物價上漲。例如餐飲服務業、交通業、物流業等,新制都讓員工及雇主措手不及;政策若無改善空間,將只會迫使企業改變獎金制度或薪資結構以因應增加的成本,不一定會對員工有利,企業在政策缺乏彈性及大環境不佳的情況下,因而經營困難,如此一來,將是政府、企業、勞工三輸的局面。因此,建議政府應該採取彈性策略,並持開放態度與企業做良性溝通,共謀員工權益及良好的經濟發展。
二、 政府應虛心檢討政策缺失,以產業特性不同而有配套措施:
台灣經濟向來以出口為主體,「一例一休」後,對於外銷產業衝擊非常大,在當前景氣已逐步復甦之際,因為新的勞動制度,不僅業者需要適應新的勞動條件、尋找因應辦法,亦需增加更多勞動力與派遣人員,令業者無所適從。台灣以外銷為主的製造業,當「一例一休」上路後,製造業的加班成本將大增,令許多業主望之卻步,甚至萌生出走海外的念頭。政府應以兼顧產業發展為前提,虛心檢討政策的缺失,予以調整改進,或者提出配套措施因應,以利產業發展。
三、 民眾應主動弄懂「一例一休」內容,以維護自身權益:
「一例一休」新制上路,影響最大的可說是服務業、交通業、物流等相關服務行業。若按照新法,不但業者可能人事成本大增,在企業祭出各項因應辦法後,勞工更可能因而造成變相減薪。對於基層勞工而言,有時假日加班是一個為自己加薪的機會,但「一例一休」之後,以往可加薪的機會可能被業主刪除,或是找其他工時人員替代,在薪水漲幅原本就低的情況下還被變相減薪,當然更不是滋味。另外,勞工也需注意業主是否遵守一例一休的規定,以免連續工作天數過長,危害健康。不論是少做減少工資、或是工作天數時數過長危害健康,勞工務必主動弄懂「一例一休」相關內容,並與雇主溝通協調好工作規則,以維護自身權益。
「一例一休」甫上路不久,即引起社會各界極大爭議與糾紛,草根影響力文教基金會認為政府應與企業、勞工團體、專家學者共同商討務實的解決方案,創造各方皆能獲利之願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