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節:科技無法取代親子面對面互動
通訊科技快速發展,透過Line進行人際的互動與溝通,已是非常普遍的事。根據統計,全國上網人口將近8成,Line的用戶數超過1700萬人,FB的用戶數超過1300萬人,顯示大部分國人皆有使用通訊軟體的習慣。然而,科技能夠取代溫暖的人際互動嗎?
母親節快到了,如何關懷媽媽?要不要與媽媽互加好友?這些問題都是許多人曾想過的。雖然有許多兩代間因為要不要互加為好友,而出現互出奇招的案例,但台灣地區有使用電腦與上網習慣的媽媽們,他們普遍與子女使用Line與FB互動的情形如何呢?由草根影響力文教基金會委託波仕特線上市調網,利用網路調查的方式,針對網路族群中共1,090位20歲以上、擁有小孩之女性,調查其與子女使用Line與FB互動的情形。調查結果摘述如下:
針對此項調查結果, 草根影響力文教基金會做以下分析:
一、 母親節的期待:最好能一起吃飯、面對面有好的互動
由本項調查發現,媽媽最期待能與子女一起吃飯、面對面有良好的互動以慶祝母親節,而不是透過通訊軟體的問候;根據資料顯示,過去最多慶祝母親節的方式、及母親最期待的方式,皆是「一起吃飯」。而以往「買禮物」(26%)的慶祝方式佔第二位,但母親最期待的慶祝方式第二名卻是「安排休閒旅遊」(10.2%),用通訊軟體則非常不受媽媽的青睞,排名第七,佔比僅為2.1%。顯見媽媽最期待的是面對面、有溫度的互動;此外,透過FB的po文更不是媽媽所期待的。我們認為,要推崇孝道,應以能直接、面對面關心彼此為主;根據調查結果顯示,期待一起吃飯慶祝母親節的媽媽佔比將近6成,而用通訊軟體及FB是最不被媽媽期待的方式。
二、 母親與子女仍時有衝突,親子間應有良好互動
根據調查結果顯示,多數母親與子女有緊密的關係;非常緊密者為最多,佔比為43.4%;其次為緊密,佔42.8%。不過,發生衝突的頻率每個月有1至2次的衝突之比例,高達49%,本基金會建議,親子間在發生衝突時,不論由誰先示好,都應坦然面對自己,避免因日積月累的負面情緒,而造成更多家庭問題。
三、 母親與子女互動的主要媒介,以「面對面」及「打電話」為主
由本項調查發現,母親與子女互動模式中,以面對面(88.6%)及打電話(35.6%)為主。在科技發達的情況下,親子間仍以面對面做為主要的互動媒介。不過,值得注意的是,使用通訊軟體做為媒介者也有將近3成,是個值得被注意的現象。
四、 近九成母親最常使用的通訊軟體為Line
根據調查結果,88.7%的母親最常使用的通訊軟體為Line。其中,母親每天用通訊軟體與子女溝通的平均頻率以1至2次為最多,佔比為69.9%。此外,母親用臉書與子女溝通的頻率,每天為1次的佔比為最高,有63.6%。
五、 將近半數的母親友加入子女的Line或FB
有加入子女FB的佔49.7%,沒有的佔50.3%;有加入子女Line的佔52.8%,沒有的佔47.2%。其中,沒有加入子女Line的原因中,認為不需要佔比最高(43.4%),自己沒有使用者則佔16%;沒有加入FB的原因,最多為39.7%認為不需要加入,21.2%自己沒有使用。調查結果顯示,多數母親與子女互動仍傾向於面對面或打電話溝通。
雖然身處資訊時代的母親,已學會運用Line與FB溝通聯繫,但親子間面對面直接、坦白的溝通,及母親節與媽媽一起共餐仍是媽媽們最喜歡與最期待的方式。科技再如何發達,都無法取代親子間面對面的互動、對談聊天與溫暖的問候。此外,要注意的是,與母親一起吃飯時,也必須投媽媽所好,避免雖然人在身邊,卻自顧自的滑手機,變成人在心不在的情況;不然,就失去見面互動的意義了。
現代科技只是輔助而非取代傳統的方式,子女除了可利用現代科技與母親溝通外,更重要的是了解母親仍希望能見到子女,並與之互動,身為子女的我們不能不知。
草根完整調查報告:20150505_調查報告_母親節:科技無法取代面對面
-------------------5月7日網路媒體報導-----------------------
--------------------5月8日網路媒體報導------------------
--------------------5月7日網路影音報導---------------------
家長憂心家庭網路成癮現象!
根據資策會FIND今年7月所公布數據,台灣家戶在2014年得連網普及率為83.6%,顯示幾乎每個家庭都有上網的習慣,不過並不是每個人擁有良好的自治力。現代人透過網路處理許多事物,例如社群、休閒娛樂、資訊傳遞或是生活消費等,卻因無法妥善分配上網時間與方式,造成許多不良後遺症。本月12日一名國中男學生就因長期沉溺於網路遊戲,影響了作息,甚至連學校的課都翹掉,而父母在此時才決定限制該生上網時間,不料該生卻以死要脅,不准父母停掉網路,這便是典型的網路成癮,據台灣網路成癮輔導網定義:網路成癮乃指重度網路使用的當事人在網路使用上出現一般上癮問題的核心症狀與負面影響。草根影響力文教基金會特委託波仕特線上市調網,調查訪問總共1105位20歲以上家中有小孩的一般民眾,有關家中配偶及子女的上網情形及網路成癮的狀況。隨著科技發達、網路通訊便利也帶來許多的考驗,家庭成員是否超時使用網路?是否形成網路上癮?是否無法有效管理上網時間?會不會因為上網影響家庭生活、社交生活甚至有不良的行為出現?調查結果摘述如下:
一、 從子女的網路行為可以歸納出,有 72.5%家長認為兒女上網會超過預設時間,僅27.5%能控制在合理上網時間以內。因為缺乏自治力,部分家長發覺子女的上網行為已經影響到生活層面,其中有55%子女會因為上網而影響與家人外出的意願、47.8%會因上網而影響學業成績、53.8%會違背規定偷偷上網、55.1%會因為上網而放棄許多休閒活動,甚至有62.3%會因被限制上網時間而感到不高興。
二、 從調查數據可以看出有58.5%子女、79.5%配偶會使用FB、Line等社群工具,來經營網路人際關係。另外有64.1%子女、82.2%配偶利用上網搜尋與收集網路資訊。
三、 從家庭子女與配偶使用網路的時間可以看出55.2%兒女有網路成癮現象,沉溺於網路原因前四名依序為:生活無聊>缺乏社會支持或情感寄託>家庭功能不佳>課業挫折;56.3%配偶有網路成癮現象,沉溺於網路原因前四名則依序為:生活無聊>缺乏社會支持或情感寄託>家庭功能不佳>神經質。
四、 從在學狀況以及社經地位來分析,網路成癮程度依序為:高中生(81.2%)>國中生( 80.0%)>大學生( 69.7%)>碩博士生( 63.4%)>小學生( 56.4%)>已畢業( 52.9%)>學齡前( 31.4%),顯示網路成癮現象年齡層逐漸降低。
五、 來自不同社經背景的子女也會有不同的網路成癮比例,依序為:社經地位中上者(63.7%)>社經地位中等者(54.0%)>社經地位中下者(50.9%)。配偶部分則依序為:社經地位中上者(66.6%)>社經地位中等者(54.2%)>社經地位中下者(52.4%)。
針對此項調查結果, 草根影響力文教基金會做以下建議:
一、 約法三章!每日牽起雙手交談取代對著網路空談。
由於社群通訊軟體的普及,超過七成家庭子女超時上網,尤其是青春期的高中生所佔比例最為嚴重,而甫接觸3C產品的父母對於能透過通訊軟體與子女聊天,產生了能增進彼此距離的錯覺,而家長從小提供3C電子產品,使子女在學齡前就已經習慣使用平板,加上就學後父母無暇陪伴,網路及3C產品成了最佳陪伴品,若要降低網路成癮的狀況,父母除避免讓兒女過早接觸3C產品及網路外,更應與子女約定每日放下手機利用至少20分鐘與談心或一同從事戶外活動。
二、 面對網路成癮不要硬,加強現實連結,以關懷、陪伴來解決。
若家庭成員中已有人沉迷網路情況,其他成員不宜馬上採取強硬反對態度,因此時網路成癮者有網路戒斷症狀,當他們被減少或禁止上網時,會產生心理狀態的憂鬱、焦慮或生理狀態的影響,甚至危及生命。建議父母或師長發現網路正逐漸取代孩子現實生活時,可藉由一起從事適當的運動與其他活動,如:桌遊、營隊等,讓孩子從中適時紓壓,並且透過遊戲互動中學習人與人相處間有趣之處,從旁引導網路不能取代現實中的人際關係,透過適度規劃多安排戶外行程,避開與網路接觸的機會。全家一起規劃休閒生活不但可以增進感情,還可以趁機瞭解兒女的想法並灌輸正確時間管理知識。走入真實的人群或是親近大自然,不但有益身心,還可以培養正確的生活習慣以及與人群溝通的能力。
三、 國民幸福生活品質應將網路成癮現象納入評估 避免過度依賴網路。
調查顯示中上社經地位家庭擁有較高的網路成癮現象,比例高達六成,顯示雖然家庭經濟富裕,但不善規劃生活導致過度將重心擺在網路,且造成網路成癮的原因前三名依序為:生活無聊、缺乏社會支持或情感寄託、家庭功能不佳,顯示人際間的互動不足或挫折進而轉向從網路尋求愛與隸屬的需求,將情感、注意力寄託於網路,長期將造成對人失去信賴感,自我價值也因此否定。建議政府依網路成癮現象訂定相關指標,徹底執行與監控,降低學生沉迷網路產生不良危害。網路除娛樂作用外,更教育學習意義,父母應該訂定適當的使用規則,避免矯往過正。適度安排其他活動,藉由與人群實際面對面互動將可以轉移注意力、拓展生活圈還可以紓壓減低罹患憂鬱症的機率。
草根完整調查報告:20150813_調查報告_逾3成學齡前孩童 網路成癮 家長憂心!
---------------------------8月18日網路媒體報導---------------------
-----------------------8月18日網路影音媒體報導---------------------
-------------------------8月19日平面媒體報導-----------------------
千份玩具分享 逾千人響應環保
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誰說喜歡的玩具一定要花錢買才能擁有,你試過透過分享也能獲得有趣的玩具嗎?主辦單位草根影響力文教基金會特別在今天於客家主題文化公園,主辦「2016草根玩具共享暨公益園遊會」,號召逾50個機構團體與媒體,包括有 醒吾科技大學、中鼎教育基金會、雅文兒童聽語文教基金會、財團法人台北市客家文化基金會、中正區各里辦公處(水源、文盛、富水、林興、河堤、頂東、網溪、板溪、螢圃、螢雪、龍光、新營、建國、光復、黎明、龍福、龍興、梅花、幸福、幸市、東門、文北、三愛、永功、永昌、忠勤、厦安、愛國、南門里)、網溪/櫻花社區協會、臺北市立螢橋國小暨附設幼兒園、臺北市立河堤國小暨附設幼兒園、愛德幼稚園、乖乖幼兒園、聯華幼兒園、維格幼兒園、南門幼兒園 、寶貝幼兒園、國語實小幼兒園、臺北市立螢橋國中、臺北市立古亭國中、台北市中正社區大學、傳愛社區關懷協會、萊爾富國際股份有限公司、全台物流(股)有限公司、樂田麵包、健康醫療網、群眾網、民眾日報、親子天下、遠見等單位,共同推廣與合作。
本次二手玩具分享,除集結活動當地的中正區里鄰社區與家庭、國小與幼兒園提供二手玩具響應外,主辦單位草根影響力文教基金會更當場捐助提供680份古早童玩,分享給大小朋友們同樂。而合辦單位之一的醒吾科技大學號召青年學生提供約百份的二手玩具,並另在老師帶領下親手利用二手資源製作約50份的創意玩具展示與分享。主辦單位草根影響力文教基金會今天在現場收取許多由民眾親自帶來二手玩具,即使氣候濕冷仍有逾千名親子家庭、青年學子及弱勢孩童一同響應,可以感受到民眾的無限歡樂與暖暖的愛心,一起做公益之餘,還可機會教育小朋友分享的價值觀與環保精神,傳達分享與珍惜資源的概念。
「草根玩具共享暨公益園遊會」不同於一般公益活動,主辦單位特別運用近來正夯的「共享經濟」概念,並與健康醫療網、民眾日報、群眾網、親子天下、遠見等媒體一同呼應,提倡「使用而非占有」觀念,將象徵個人財富與地位的私人物品透過「分享」讓他人充分發揮其餘價值,而主辦單位亦藉由玩具共享活動,讓孩童得以學習提高資源使用效率,有助於因過度消費所帶來的負面效應,最終目的在於創造「共同的生活體驗」,草根影響力文教基金會相信這不僅改變了人們對於資源再利用的觀念,透過學習分享、溝通與協調,進而提升、培育合作意識。
主辦單位邀請地方區長、民代、里鄰長、學校、公益團體前來共襄盛舉外,並於現場安排捐助儀式,現場共捐助新台幣「10萬元」給長期照顧與服務弱勢孩童的社會團體與機構,包括有「中華育幼機構兒童關懷協會」、「台灣兒童暨家庭扶助基金會」、「伯大尼育幼院」等三個單位,與大眾一起發揮草根的力量,共同用行動、熱情回饋社會,讓弱勢孩童也能獲得足夠資源,並希望發揮更多的正面影響力,帶動社會大眾傳遞善念及正能量。
活動現場設置兩大玩具交換區,讓當日參與的大小民眾可以在現場把玩與領取心儀的玩具,讓孩童與他人面對面互動時,透過以物易物方式得到想玩的玩具,同時將不同的玩具構成有故事性的情境,當每個孩童離開時,都能帶著充滿愛的新玩具回家去,做玩具的新主人,環保生活的第一步從玩具分享開始。而主辦單位也會保留此活動相關物資,惠及有需要家庭或團體。此外,主辦單位除於活動現場安排系列的熱鬧表演活動外,另舉辦公益園遊會,邀集企業、鄰里社區、家庭、學校一起設置公益攤位,結合親子同樂、美食、手作DIY、公益商品等各大主題區,免費提供園遊券給現場民眾,讓大家一起吃喝玩樂之餘,可藉由家長帶領孩童發揮愛心,讓孩童們有機會貢獻一己之力,用純真的分享與關懷,直接的把愛傳達至他們手中,一同為弱勢團體盡微薄心力。
在全球正致力透過互聯網、社交媒體、數位匯流打造新時代的數位生活之際,主辦單位草根影響力文教基金會認為還可藉由以「分享經濟」的實體服務與互動,增進人與人之間的互信與互助,建立利他與利己的深層連結與互賴關係,提升與凝聚公益服務的多元與價值,以助於關懷社會弱勢族群的實際需求。後續草根影響力文教基金會將會再接再厲,繼續推廣系列性「分享經濟」的公益服務,召集更多的機構與團體共同響應,以發揮更大的草根正面影響力。
兒少才藝學習知多少?
超過七成的家中子女有學科或術科的補習
所花時間每週5.1小時、所花費用每月5,500元
由於台灣家庭的多數家長皆忙於工作,無法充份指導孩子學習,許多父母藉由才藝班或學科補習班提供課後學習環境。
然而,這些才藝、課後輔導教育究竟是在彌補國中小或幼兒園所在教育及保育功能上之不足?還是教育改革後的產物,還是家庭教育的不足? 對於父母而言,總是很怕孩子輸在起跑點上。為了讓孩子提早接觸不同領域的才藝,開始送孩子去學習各式各樣的才藝,而在少子化的社會中,學校為了吸引更多學生,衍生出「幼兒園小學化」現象,許多幼兒園都開始使用小學教材讓孩子學習,標榜園中孩子不會有「幼、小無法銜接」問題,超收孩童的情況更層出不窮,如近日何嘉仁美語學園便因超收學童而遭限期停招、罰款。而大陸更在上月起,實施《幼兒園工作規程》,嚴禁幼兒園小學化。
事實上,我們更在意這些才藝是否能引發孩子的學習動機及興趣,還是在繁忙的才藝課程中逐漸扼殺了他們原有的創意及學習興趣?草根影響力文教基金會特委託醒吾科技大學民調中心,以電話後四碼電腦隨機抽樣之電話訪問方式,調查1,174位家中有就讀幼兒園、國小、國中的兒少家長。調查結果摘述如下:
一、 超過七成(70.87%)的家中子女有學科或術科的補習
1、 參加學科補習的佔56.22% (國小階段佔67.83%、國中階段佔56.91%)
2、 參加術科補習的佔34.75% (國小階段佔42.83%、幼兒園階段佔36.60%)。
3、 術科補習的主要項目為:音樂(31.62%)、美勞(21.08%)、舞蹈(12.01%)。
二、 參加學科或術科補習,所花費用每月平均5500元(4162~6811元),所花時間每週平均5.1小時(4.11~6.05小時)
1、 參加學科補習的地點以在「校外補習班」所佔比率最多(佔74.7%),每月所花費用以2500~5000元所佔比率最多(47.42%),每週所花時間以3~5小時所佔比率最多(42.12%)。
2、 參加術科補習的地點以在「校外補習班」所佔比率最多(佔65.2%),每月所花費用以2500~5000元所佔比率最多(38.73%),每週所花時間以3~5小時所佔比率最多(39.22%)。
三、 參加學科或術科補習的動機以「希望有助於升學」最高(32.69%);學習選擇以「家長與小孩討論後決定」最高(38.70%);資訊來源以「朋友介紹」最高(36.18%)
四、 高達三分之二以上(67.64%)的家長,平均每週花費在小孩子接送或在家陪讀的時間在「5小時以下」,整體受訪者的平均時間為每週花4.33小時 (每天不到1小時)。
五、 整體而言,家長對於子女參加學科或術科補習的學習態度興趣「很好、好」的比例為58.10%;認為學習效果「很好、好」的比例高達67.21%
針對此項調查結果, 草根影響力文教基金會做以下結論與建議:
一、 才藝學習非越早越好,應親子一同參與、探索方向
父母對於孩子在各樣才藝學習上所保持的態度,大大影響著孩子的學習發展,許多父母將自己所抱的夢想投射在孩子身上,在繁忙的才藝課程中,反而容易引發孩子的抗拒心態,建議父母與孩子一起多方嘗試,接觸不同領域的事物,從中了解孩子對甚麼有興趣,若能在此學習模式中家長同時學到相關知識,更從中得到樂趣,進而提升生活品質,有助於孩子的發展學習。
二、 教育主管機關應善盡督導責任,加強取締違法行為
家長在選擇才藝補習班時,多僅注意該補習班所提供的補習項目與收費標準,常忽略了進一步確認該補習班是否立案及其安全性,除本月所爆出何嘉仁超收學童之案例,本年四月亦有補習班違法跨行經營幼兒園及安親班,呼籲政府應落實相關「兒童課後照顧服務班與中心設立及管理辦法」、「幼兒教育及照顧法」,讓孩子補習環境與權益得到保障。
三、 學科補習應秉除扼殺思考之填鴨式教學
通常家長送孩子去學科補習班,只有成績提升一個目的,在選擇才藝或學科補習的動機仍以有助升學推甄審查為主,反應出教育M型化的結果,家中經濟能力較寬裕的家長,多選擇送孩子上補習班,有助於升學推甄到好學校,而補習班為求效果彰顯,給公式、套解法,是最快得分的捷徑,反而扼殺了孩子獨立思考的能力。最後在大環境的催化下,沒有多少學生會想要嘗試理解,只要最後能得分即可。
其實在幼兒學習才藝的過程中,家長必須讓孩子知道,不管學什麼,都要專注投入。
提早在面對學校的學科,將學習態度培養好,才能應付即將到來的學習競爭。
台灣未來仍需要有主動學習及創造力的人才,發掘出內在的熱情與興趣。
草根民調完整報告:20160517_調查報告_兒少才藝知多少
共有35家媒體報導本次民調發表會,包括29家網路與廣播媒體(如中時、自由、聯合、中央社、蘋果…等)、2家平面報紙(自由時報、聯合晚報)、3家電視新聞(中視、公視、中嘉新聞台)、1家udn電子報、5/24教育電台Live採訪
---------------5月18日電視媒體報導---------------
5/19【自由時報】生活新聞A6